孔子弟子的语录被后人收录为(合集541句)

时间:2023-10-25 10:05:21 作者:admin

孔子弟子的语录被后人收录为 合集80句

1.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2. 又有曰: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历来,“经典”,也只是一个弹性概念,没有精确的、公认的、恒定的定义尺度。那么,多听听名家对“经典”的多方阐述,或许对我们理解经典传诵经典会有所帮助。

3.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同上)

4.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5. (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篇)

6. 于是,当我们为这些问题所困惑时,我们就会想到那些先哲,想到那些经典,想知道他们是怎样思考怎样回答的。这便正是哲学和经典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今天阅读经典,阅读先秦诸子,不过是为了帮助我们自己思考人生,获得智慧。

7. “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孔子《论语》

8. (拓展)A项:望梅止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书中记载“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与三国时期曹操有关。A项排除。

9.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0. 孔子告诉你啥叫因“财”施教:三十而立–三十两银子站着听课;四十不惑–四十两能一直问到没疑问为止;五十知天命–五十两能知道明天考试命题。

11. 其次,上海博物馆馆藏战国楚竹书中,被整理者取名为《民之父母》的文献,就与《家语》中的《论礼》相同,使《家语》最终告别“伪书”的“头衔”。庞朴认为,上博藏简《民之父母》篇的面世,“轰然打破”以前我们视《家语》为王肃杂抄自《礼记》等书而成伪作的“成见”。他说:“对照竹简,冷静地重读《孔子家语·论礼》和《礼记·孔子闲居》,不能不承认,它们确系孟子以前的遗物,绝非后人伪造所成。”

12. 历史上,学界对《家语》的史料价值评价,可谓疑信相参,因时因势而异。在怀疑主义学术传统中,我们亦常常听到肯定之声。学界亦不乏从思想脉络、历史流变、遣词用语等角度,来肯定《家语》的独特价值的主张。

13.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摘孔子《论语》

14. 《论语》中孔子的名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里的“贤”与“不贤”是指:人的能力水平。而《论语》中另一句孔子的名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的“善者”与“不善者”,是指人依据道德规范所表现出来的优点和缺点。正是因为人的成功与失败,与自身的能力水平和自身的优缺点有关,所以唐太宗的名言“以人为鉴,可知得失”完全可以与《论语》中孔子的名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以及“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相联系。

15. 曾子说:“谨慎的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百姓的道德就会日趋醇厚。”

16.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摘孔子《论语》

17. 正确答案:B

18.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论语》

19.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0.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孔子《论语》

21. 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 ——孔子

22.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论语》

23.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孔丘

24. 《论语》既不是孔子的著作,也不是纪传体著作。

25.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主张依照礼仪和本分行事,“敬鬼神而远之”。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

26. 朽木不可雕也。——摘孔子《论语》

27.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28.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29. B.语录体

3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篇)

31.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32. “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书中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全书共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教子第兄弟第后娶第治家第风操第慕贤第勉学第文章第名实第涉务第省事第止足第诫兵第养心第归心第书证第音辞第杂艺第终制第二十。

33.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论语》

34. 《论语里仁篇》中

35. “老人家虽然不幸,但也可以说是‘幸运’。”锦峰村老人颜玉林为记者介绍道,村里有一位75岁的老人胡舜金,在七八年前突然得了一种难以治愈的病,喉部堵塞,无法吞咽,在各个医院检查过了一圈,依然无法诊断出病症。自此,她只能以流质食物进食,甚至连半流质的稀饭都无法吞咽。去年,她丈夫的去世,让村民们一度担心老人家的生活起居。

36. 上个世纪90年代,人们在这里兴办竹编厂,积极参加广东交易会展销,巅峰时期,竹编产业年产值达到3000多万元,成为榜头镇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因此在溪尾村,上世纪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大多还掌握着这一门技艺。但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红木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溪尾村从事竹编的人越来越少。

37.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38. 孔子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39.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40. 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孔子《论语》

41. 叫《论语》。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全书共20篇,以语录体为主,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及教育原则等。

42. <论语>。

43.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44.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论语》

4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6.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47.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48. 《论语》。

49. 书中提出了“人类的教师”的概念,将孔子与^v^、苏格拉底、耶稣等先哲做比较,并分析了“世界四圣”为什么会成为圣人;梳理了四位先哲的传记,重点对与孔子相关的史料,如《孔子世家》《孟子》等进行了批判,指出了其中的不可信性;此外,作者从《论语》原典出发,对这本书的成书早晚、编排次序、语录体特征进行了分析,重新考察了有子、颜渊、子路等重要人物。

50. 白话释义: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51. 子曰:“赐也,女以予多学而知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摘孔子《论语》

52.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摘孔子《论语》

53. 以同样方法再检视承袭“鲁二十篇”的龚奋、鲁扶卿、韦贤、韦玄成、夏侯胜、萧望之、张禹等七位学者,龚奋生卒年不详,只有鲁扶卿生活于汉武帝时期,其他五人均为汉昭帝(前87—前74年在位)、汉宣帝时期的人物。

54. 《论语·颜渊》)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55.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论语》

56.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57. 列子(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年-约公元前375年之间),东周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东周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被尊为“冲虚真人”。

58.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9. 目前已推出的品种有《古文观止》《诗经》《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孔子家语》《史记》,欢迎大家购买!

60. 其《论语》只是孔子师徒零零星星语录的选编本,而丧葬祭祀活动语录全部都是零零星星的语录,《论语》没有选它,明显是有意剔除丧葬祭祀语录,有意突出孔子世俗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的地位。因此,《论语》的编辑者不可能将孔子师徒的丧葬祭祀活动语录作为《论语》的必要补充。

61. 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论语》

62. 《论语》书名究竟出现于何时?在汉武帝时期,还未见有《论语》名称。由此推测,此一名称,是自汉昭帝、宣帝之后才逐渐开始使用的。武内义雄《论语之研究》指出,从王充《论衡·正说篇》所见“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官至荆州刺史,始曰《论语》"的内容推测,“古论语”的文本由孔安国传至鲁扶卿,鲁扶卿官至荆州刺史时方开始称之为《论语》。因而,《论语》此书名应起源于“古论语”。“齐二十二篇”“鲁二十篇”等文本均基于“古论语”这一点,亦可印证此事。换言之,由于汉武帝时期于孔子旧宅所发现的“古论语”二十一篇里已记有《论语》此书名,据此可推论,《论语》乃汉昭帝、宣帝时期才开始被广泛使用的。

63.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64. 孔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政教杂糅的古儒向世俗政治新儒转变的关键历史节点上,所以孔子既是六代最后的政教杂糅的古儒,又是春秋末期至今几乎完全世俗化的新时代最早的政治新儒,其政治活动和宗教活动都非常频繁,两个方面的传世语录都非常多。

65.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上)

66. 唐宋以来,《家语》渐被蒙以“伪书”之名,至清代考据学风盛行被斥为伪作。20世纪初,章太炎《国学概论》认《家语》为伪书。顾颉刚著《孔子研究讲义》一书,乃断定《家语》为王肃伪作,为“伪书之中尤其伪者”,因而“实无取信之价值”。直到20世纪末,还有不少出版物斥《家语》为“伪书”者,如《古今伪书考补证》《伪书通考》《中国伪书综考》等。

67.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68.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论语》

69.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70.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孔子《论语》

71.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72. 《孔子》是日本著名哲学家和辻哲郎研究孔子的专著,作者精通东西方哲学,被誉为“日本比较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

73.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摘孔子《论语》

74. 论语不是纪传体著作,是语录文集。

75.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76.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上)

77. 巧言乱德。

78. 礼之用,和为贵。

79.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摘孔子《论语》

80. 《觉醒年代》中的高燃场面,他的演讲,振聋发聩

孔子弟子的语录被后人收录为 合集48句

1. 听其言而观其行。

2. 孔子生活在六代末期即春秋时代末期,孔子一去世,六代就结束了,几乎完全世俗化的战国时代就到来了。也就是说,孔子生活在人神杂糅、政教一体的时代即将结束,人神两分、世俗政治治理天下的时代即将到来的关键历史节点上,因此,他的身上既有旧时代读书人即古儒政教杂糅的痕迹,也有新时代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世俗化的鲜明特点。这是我们研究《论语》剔除孔子师徒宗教语录这一现象时,必须要特别关注的时代背景。

3. 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孔子

4.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5. 据《左传》、战国诸子、《礼记》、《大戴礼记》残卷等传世文献,孔子本有大量语录。(1)将这些语录与《论语》做一个非常简单的对比即可发现,这些语录有四大特点:

6. 在资料记载与广为流传的故事中,鲜少有谈到孔子家人的,那么孔子的家庭关系是什么样的呢?很多人都知道,孔子的儿子是孔鲤,孙子是子思,却很少有听说孔子的老婆是谁,甚至有人认为孔子没有老婆。也有人说,孔子作为一名思想界的巨人,能够站在文化的顶峰,除了与他自身的学识和领悟能力有关以外,还与他背后的女人有关。

7. 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8. 好直不好学,其蔽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乱;好刚不好学,其蔽狂。

9. 据考证,上学收费,始于孔子。交三十两银子,没座旁听,子曰:三十而立。交四十两,解答疑难,子曰:四十不惑。交五十两,提前知考题,子曰:五十知天命。交六十两,光表扬不批评,子曰:六十耳顺。交七十两,来不来均可,上课坐躺都行。子曰:七十而随心所欲也。

10. 在战国时代,君主、^v^为推动官僚组织而进行文书往来时,如果在文字使用方法上不谋求一定程度的统恐造成文书的发件人和收件人之间在沟通上的困难。如果任文字在民间被随意使用,亦可能导致由形、音、义三个方向派生所谓假借字、异体字、别体字等状况,最终难免不断扩散之宿命。

11.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摘孔子《论语》

12. D项:宋朝实行恩荫制度,这是当时科举之外的一种入仕途径,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弟,亲属及其门客等享受此特权。D项排除。

13.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论语》

14.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5. 以日本所受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身为研究日本精神文化的巨擘,和辻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当然不会陌生,在著作中多有关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讨论,也写过不止一篇的专门文章,以至于他的弟子径称读和辻的著作,可以深感他是以受过儒家熏陶之眼来看西方传统的,也是从儒家道德的视角来界定伦理学的。所以在已名满天下、诸务缠身之际,收到撰著《孔子》的邀约,虽然他自谦无研究、无学养、无准备,却还是欣然命笔。从本书在日本的风行,到今天有了中译本,历史证明他八十多年前的心血没有白费。

16.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孔子《论语》

17. 《左传·哀公二十一年》,齐人讥讽鲁人,有“儒书”一说。左氏所用史料,应是齐鲁春秋旧史,并非向壁虚构。(23)齐人所说的“儒书”,应包括六艺这些老“儒书”还应包括传世不久的《儒行篇》等独立单篇语录和《学而篇》等选编单篇语录(25)这些新“儒书”——因为这时孔子已经去世几年,而独立单篇语录孔子在世时当已流传于世,选编单篇语录成篇传世,亦当在孔子去世不久君臣父子大礼,涉及国体政体,不仅古老的“儒书”六艺强调,孔子的新“儒书”也无不强调。(27)

18. 也即是说,第一是学问之喜,第二是因为学问而结成的友爱的共同体之喜,第三是在共同体中的所得,只是为了自己人格及生命价值的提升,其目的只在自己身上,并不关涉名利,这里是标举出来学问生活的目标所在。这反映了当时学者未必为世所用的时势,抑或是有人提出了这样的主张。不过,提出这样主张的人,肯定是一个理解上述学问精神的人。这种精神不仅在柏拉图的学园、^v^的僧伽、基督的教会中所共通,而且即便到现在,也不失其共通性。以上三句中所呈现出来的学问的精神倘若失去了,那么一种活生生的学问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19.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论语》

20. 记载中提到过,孔子“至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他的这位夫人,就是“亓官氏”。

2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22.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23. 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论语》

24.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摘孔子《论语》

25.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摘孔子《论语》

2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丘

27. 不学礼,无以立。

28. 这就只能谈一点个人的体会了。由于先秦诸子博大精深,我们能够贡献的,不过是自己的一孔之见。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心得,引起大家的兴趣,并提供一些参考。至于我自己的体会,我想概括为这样几句话: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墨得力行,读韩得直面,读荀得自强。

29. 不少学者认为王肃之所以作伪,盖出于同郑玄进行学术争锋之考虑。清人陈鳣为《家语疏证》作序时,即认为王肃以孔安国之名作后序,并列举三条理由认定《家语》为伪书:“至于《家语》肃以前儒者绝不引及”;“其伪安国后序云以意增损,其言则已自供皇状然”;“夫叙孔子之书,而先言夺郑氏之学,则是傅会古说攻驳前儒可知矣”。清人沈钦韩著《汉书疏证》,认为是王肃部分伪造了《家语》。他说:“肃惟取婚姻、丧祭、郊禘、庙祧,与郑不同者羼入《家语》,以矫诬圣人,其它固已有之,未可竟谓肃所造也。”

30.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论语·里仁》

31.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2.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与论语中孔子的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一样。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33. 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被后人整理称为论语

34.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从事于斯矣。”(《论语·泰伯第八》)

35. 白话释义: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36. 武内义雄的《论语之研究》推断,传世《论语》所本“古论语“,是由河间七篇本、齐论语七篇、齐鲁二篇本,以及后人收集所得《季氏》《阳货》《微子》《子张问》《子罕》五篇等组成。姑且不论此推断正确与否,《论语》是由来历各异的孔子语录聚集而成是毋庸置疑之事实。无论是河间七篇本,还是齐论语七篇,由战国时期书籍均以篇幅为单位流传观之,可以推测《论语》本身是各种数据的合辑本。尤其是在孔子的称呼上缺乏统一性,有“子”“夫子”“仲尼”“孔子"等,也印证《论语》是各种文本合辑的产物。

37.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孔子《论语》

38.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39.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丘《论语》

40. 自我反省是自我修养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人为鉴是自我修养的重要一环。能够从身边人的身上学习其优点,内省其不足。这是自我成长不可少的方法。

41.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42. 孔子曰:打架用砖乎!不亦乱乎!照头乎!乎不死,再乎!

43. 第二句,勇敢正直的人,就不怕危险。

44.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45.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46. 有杀身以成仁。——摘孔子《论语》

47. 过,则匆惮改。

48. 小不忍,则乱大谋。——摘孔子《论语》

孔子弟子的语录被后人收录为 合集85句

1.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2. 按照儒家对于孝的理解,不仅要爱父母,也要爱自己。孔子曾对曾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因为自己是健全地被父母带到这个世界,因此也要健全地离开,才不负父母的养育之恩。儒家的几位“圣人”在临终之时的遗言都耐人寻味:孔子说:“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孟子说:“(圣人)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表达的都是大道既隐,又后继无人的伤感。而对比之下,曾子对于即将到来的死亡却达观得多。他认为自己一生都在谨慎与惶恐中度过,唯恐哪件事做错了有辱自己君子的名节。做君子并不容易,因为要面对的纷争与诱惑实在太多,任何的持身不慎,都会使自己的进修前功尽弃。如今终于要摆脱这种苦行僧似的生活,而且自己始终保持了君子的风范。自己的身体也没有毁伤,因此没有任何悔恨和遗憾,所以就可以走得了无牵挂。也就像庄子所说的:“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大宗师》)

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4. 我们知道孔子在思想、教育方面有着颇多的见解,为此还收了很多学生。当然他不拘泥于当一位教育家、思想家,其在政治上也有很大的抱负,希望能够在政坛施展拳脚。然而当时鲁国的君王并不待见他,并且双方还存在矛盾,于是他开始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思想,希望能够得到他国君王的重用。

5. 当仁不让于师。

6.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公^v^说。(尧曰篇)

7.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论语》

8. 这这章经文讲述的就是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经文。

9. 答案解析:《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全书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10. 第二步,A项:入木三分,传说王羲之笔法有力,在板上写字,木工刻字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有三分深。后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用来比喻分析问题深刻。A项正确。

11.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孔子《论语》

12. 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3.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4. 孔子曰:打架用砖乎,照脸乎,不宜乱乎,既然乎,岂可一人独乎,有朋一齐乎,不亦乐乎,乎不着再乎,乎着往死里乎,乎死拉倒也!

15. (此文转自新浪博客“童心如枫”。此文乃2016年10月15日在唐山一中举办了“唐山市名师引领中小学教师阅读行动”第三期免受培训班上漆永祥教授讲座的PPT部分提纲整理稿,以便日后查阅资料。谢谢作者分享!)

16. 历史上孔子的语录被其弟子收录为《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经典对话的书籍。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是我国古代经典著作四书,四书五经是两千多年来一直保留的教科书,也是科举考试用书,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直到今天,论语还闪耀着智体的光芒。

17. 浙江大学^v^:“在对《论语》进行文本梳理、语句分析的同时,作者还以诗人的眼光来欣赏《论语》,以哲人的心灵来体悟《论语》,而这样的眼光与心灵,在诗人哲学家和辻哲郎的身上获得了有机的统也在他的这本不同凡响的《孔子》中获得了充分的展示。”

18.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1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孔子《论语》

21.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22. 根据以上论述以及战国竹简的发现而渐趋明朗的“古文”实态来看,单以记录“古论语”古文书中有“论语”和“言”字偏旁,并不能断定此即“今文”中的“论”字。如上所述,在“古文”中,有无偏旁、偏旁之位置、部首之种类等文字的结构元素尚未稳定,如,→治、→始、说→悦,即便“古文”有“言”字旁,在“今文”中亦可转变成无“言”字旁之例。考虑到上述《论语》的内容和形成过程,《论语》的书名应该叫《仑语》才对。所谓“仑(侖)”,是由“亼”与“册”组成的会意字——。“亼”的意思是收集,“册”表示竹简用绳编缀之形态。合起来的意思是:收集竹简并按顺序编辑。

23. 孔子曰:“吾欲愚人而愚之。”,于是我问孔子:这句话是我想愚弄人就愚弄的意思吗?孔子曰:你想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笨蛋!我忽悠你呢,孔子怎么可能认识我呢!孔子更不会英文了!

24.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篇)

25.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论语》

26.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7. 在上博楚简中,也内含大量收录于《论语》的语录,如《弟子问》《君子为礼》《季康子问于孔子》《孔子见季桓子》等孔子与门人及鲁贵族等的对话。此一现象说明,春秋末期至战国前期,曾有大量孔子语录。可以推测,时至第二代、第三代门人,在将汇集搜集而来的孔子与门人对话材料编辑成书之际,以收集竹简顺序编辑而成之语录而名之为《仑语》的可能性极大。因此,抛弃《汉书·艺文志》就“论”字做牵强附会之论,其中包含曾子临终之言以及屡见重复之处等问题就可自然消解。

28. 上好礼,^v^莫敢不敬;上好义,^v^莫敢不服:上好信,^v^莫敢不用情。

29. 不迁怒,不二过。

30. 孔子没有单独的作品。《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辑录,重在记言。《论语》基本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展开与论证,从而形成“质朴”的语言风格。由于孔子生活及《论语》生成之时代,春秋诗性文化风韵犹存,加之孔子及孔门弟子良好的“诗学”修养,因此“文简”而“语长”,“质朴”而“含蓄”,造成了浓郁的“诗味”,给人以悠然神远之感。

31. 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

32. 曾子说:“能力的人却向无能力的人请教,知识丰富的却向知识缺少的请教;有学问就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却像一无所知一样,别人冒犯我却不计较,当年我的学友(颜回)就是这样做的啊。”

33. 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34. 仙游:不动产统一登记来了,这些你应该知道,最关心的就数是否影响房价?

35.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论语》

36.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丘

37.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38. 近年来,工艺美术产业成为我县最具特色和发展潜力的传统产业。特别是2006年成功申报“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之后,古典工艺家具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开始成为仙游县支柱产业。

39.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论语》

40. 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41.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叛,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42.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43. 全书共20篇429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的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44. 与平时孔子言行矛盾。(不去坏人不权的国家。)只好“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45. 巧言令色,鲜矣仁。

46.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论语》

47. 进退因客观发展的需要而定,个人无意于奔波,这种顺其自然,也根源于天人合一观念的认同。如今,走在濑榜路溪尾村段,随处可见商户们忙着跟木头相关的事情。横在濑榜路的一边是环球工艺城大门,环球工艺城由颜氏后人颜启动建起的,力争打造成一站式采购以及文化艺术(品)交流、交易的平台。另一边为溪尾工艺街,街上有着大大小小的红木仿古家具、工艺品商铺,甚至是作坊。宗亲颜各星的儿子们以“颜氏”为名,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颜氏恒业”、“颜氏家具”、“郑州·颜氏”等,将溪尾颜氏一族的工艺特色传至全国各地。

48.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9.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去世了。他的弟子把他和弟子言行整理成书《论语》。成为儒家思想都典籍。

50.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51. 随着时间推移,经过层累式的叠加,遂使“不同时代的人们都认为,人之为人、最深的智慧与人格,都可以在这些教师身上窥见。这便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教师形象的凝结过程。如果这么看的话,人类的教师,只能说是在长时间的过程中,因为无数人所怀抱的理想而被创造出来的‘理想人’的形象”。

52. 在《家语》译注等研究方面,较具参考价值的作品主要有:(1)1998年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张涛的《孔子家语译注》,其前言对《家语》的由来、流传和真伪分歧作了叙述,正文从诸本择善而从,注释标明出处、保留王肃注、重视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成果而时有删订,译文简洁通俗,附录补入三条佚文。(2)2009年齐鲁书社出版的杨朝明和宋立林的《孔子家语通解》,集注释、通解、论证于一体。(3)200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国轩与王秀梅选译的《孔子家语》,增加了每篇的导读。(4)2012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王盛元的《孔子家语译注》。(5)2003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孔子家语》文白对照本。(6)1998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德明的《孔子家语译注》等。

53. 放于利而行,多怨。

54. C.国别体

55.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6.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

57.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论语》

58. 好仁不好学,其蔽愚;好知不好学,其蔽荡;好信不好学,其蔽贼;

59. 我推测孔子论述重大现实政治问题、重大历史问题的那些长篇语录,都应早在孔子在世时就已各自独立传世。这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60. 防治白蚁工作是一项为民造福的事业。据颜启发介绍,为了更好地研发灭蚁技术,1985年灭蚁队伍自行整顿,通过学习、考核,不断得到发展,巅峰时期防治人员达150多人,防治业务遍及全国十多个省、市、区。而这些队员大部分是颜氏子孙。

61.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孔子一生的作品都被后人及其弟子收录在《论语》中。

6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孔丘

63.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论语》

64.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65.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66.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67. 有关《论语》一书的成书过程,日本汉学家武内义雄作过细致的考察。他认为,“齐二十二篇”“鲁二十篇"均非汉初出现,亦不存在传授其学问的学派;传世的《论语》文本,是将汉武帝时期在孔子旧宅发现的“古论语”二十一篇作为祖型的文本。至于《论语》的书名,《汉书·艺文志》认为是“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但是,鉴于《论语》中包含曾子临终之言以及屡见记述上的不断重复等现象,反映出《论语》并非是直传弟子将所记录的孔子之言汇集并逐一讨论确定的。所以,《汉书·艺文志》有关《论语》的说法不能成立。观察“古文”与“今文”在战国至秦汉之间的变化,以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土的战国楚简为依据,可以发现,单纯以记录“古论语”的“古文”书中有“论语”和“言”字偏旁,是不能断定此即“今文”中“论”字的。因为,“古文”中有无偏旁、偏旁之位置、部首之种类等文字的结构元素尚未稳定,即便“古文”有“言”字旁,在“今文”中亦可找到不少转变成无“言”字旁之例证。传世《论语》所本“古论语",是由来历各异的孔子语录聚集而成;尤其是在孔子称呼上有“子”“夫子”“仲尼”“孔子”等,缺乏统一性,也印证《论语》是各种文本合辑的产物;而已公布的郭店楚简有儒家文献十种,上博楚简有儒家文献十七种,其^v^通的只有《缁衣》和《性自命出》,说明当时并非是以十篇二十篇的固定形态流传,几乎都是以一篇为单位流传。从《论语》的内容和形成方式可以推测,时至第二代、第三代门人,在将汇集搜集而来的孔子与门人对话材料编辑成书之际,以收集竹简顺序编辑而成之语录而名为《仑语》的可能性较大,因而该书叫《仑语》才对。所谓“仑(侖)”,是由“亼”与“册”组成的会意字——“”,意思是:收集竹简并按顺序编辑。

68. 二者的出处不同,但是,意思相同。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6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论语》

70. 古儒很可能更多地集中在鲁卫齐宋等东夷故地应与以殷人为代表的东夷文化水平最高有关(14);古儒开始褪却宗教色彩,可能始于西周时代,这应与商末统治者过度倚重鬼神、过分藐视苍生,以致被蕞尔小国灭亡的惨痛历史教训有关;春秋时代天下加快了世俗化进程,则可能与当时铁器得到广泛使用、经济高速发展、世人更加自信、人的意识被唤醒、没有必要继续过度倚重鬼神的客观形势密切相关。

71.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72. 孔子还推崇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并不是庸庸碌碌的意思,而是不极端,行为处世恰到好处,凡事取其中间而用。

73.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4.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孔子《论语》

75. 《家语》版本情况相当复杂。据统计,1912年以前国内《家语》的传世版本约有120余种。其中,元代1种,明代60余种,清代60余种。各版本又可总分为两个大的系统:白文系统和注本系统。古籍善本有毛晋本、景宋本、太宰纯本、冈白驹本和明覆宋本,然而它们当中也有讹误,人们对于毛晋本、景宋本和明覆宋本还有一些错误的看法。以这些善本为基础,参考敦煌写本《家语》、唐宋类书中所引到的《家语》内容及四库本,即可整合一部相对完善的现代版本。

76.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77.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78.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摘孔子《论语》

79.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80. 孔子为了顺应天下世俗化的历史潮流,也为了培养治国平天下的世俗政治人才,恢复天下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于是改造了自己门下的古儒,使之成为思想观念、精神风貌、行为方式、人生理想都迥异于政教古儒的一批世俗政治新儒,但又残存了政教古儒特别注重礼仪、经常从事丧葬祭祀活动的部分特征。当时世人对孔子新儒就多有贬词那么孔子政治新儒究竟是怎么回事,与古儒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所不同,鲁哀公就可能有些犯迷糊了,所以需要亲自询问孔子

81. D项:东床快婿,郗鉴在建康时听说琅邪王氏的子侄都很英俊,就派门生送信给王导,想在琅邪王氏家族中挑选女婿,王导让送信的门生去自家的东厢房随便选择。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年轻人都很值得称赞,他们听说来选女婿,都仔细打扮了一番,竭力保持庄重,只有一个青年在东边的床上露出肚皮看书,唯独他神色自若,好像漠不关心似的。”郗鉴说:“这人真是好女婿!”郗鉴打听这个青年是谁,原来是王羲之,随后就把女儿郗璿嫁给了他。D项正确。

82. 胡舜金三个儿子早已各自成家在外生活,此时他们纷纷站了出来,提出由三家轮流照料的方法。此事本也正常,但让村民们感动的是,她三个儿子生活本不是十分宽裕,照顾老人却很细心,肯花时间精力。按照计划,一到照顾老人的时间段,孩子们便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回来专心当“护工”。“不容易啊,这可不比照顾平常的老人,连粥都喝不了。”颜玉林介绍道,胡舜金老人的病症对饮食要求很苛刻,绝大部分东西都不能吃,只能是一些熬炖到稀烂的流质食物,诸如鸡蛋汤、菜汤等。为了让老人家能够下咽,每顿饭往往要煮上五六个小时,光准备老人的饮食就要花上大半天的时间。

83.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体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84. 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85. 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编成《论语》

孔子弟子的语录被后人收录为 合集148句

1. 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2.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3.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 (拓展)B项: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种种弊病的暴露,以及人们的浪漫热情和“理想王国”的幻想破灭了,于是形成了一种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现实主义文学就是这种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心理在文学上的反映。B项错误。

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同上)

6.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顺而内自省也。

7. 孔子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左思右想,可始终没有进步。与其每天这样想,不如去学习。这句话虽然选自与《卫灵公篇》,但实际上讲述的还是《为政篇》里“学”和“思”的关系。按照孔子的说法,思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反省自己的言行,二是克制自己的言行。这样的做法,可以让自己改正很多坏毛病。可整天的思考是没有用的,改正坏毛病无法彻底进步。因此思考和学习要同时进行,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8.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第一句是劝子路,不要参和进去,有生命危险。

9.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0.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

12.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论语》

13.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摘孔子《论语》

15. 男孩吃了两个柿子结果开腹手术,这些禁忌你不能不知道!

16. 就上文对《论语》不选孔子长篇大论的这一推测,下面想从五个方面具体谈谈我的想法。

17.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8. 《论语》的主要编纂者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以及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既是语录体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其著作年代有先有后。其间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19. 溪尾村颜氏祠堂也是如此,它已不再是封建宗法势力的道德武器,而成为村民们健身娱乐、学习教育的精神家园。将宗祠改建为文化中心,此举既解决宗祠资源利用率不高造成的极大浪费,又打破了宗祠封建迷信的传统属性,还能给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另一面又能节约大量改建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现有文化场所的匮乏和投入不足,丰富村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20.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第一》)

21.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孔子《论语》

22.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23. 《论语》中有许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与启示性的语句;这些语句大都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读来给人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感受,颇似后世的散文诗,以其思想的丰富深刻与表达的生动传神、韵致的含蓄隽永而受到推崇。

24.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5. 武内1929年在《支那学》上发表的《论语原始》,他的相关演讲让和辻深为折服。1939年武内的《论语之研究》出版,和辻又撰写推荐专文(见本书附录),誉称将来的《论语》研究“必将以此为出发点”。因为武内融会古来中日学者关于《论语》的辨证成果,条分缕析,将《论语》二十章厘为四个部分,即所谓河间七篇本、齐人所传七篇、齐鲁二篇本和另外的《子罕》《季氏》《阳货》《微子》等篇,企图以此明断《论语》各篇形成的先后,甚至进一步考定儒家不同学派的思想演进,通过这种对《论语》原典的批判来究明早期儒家思想的变迁过程。

26.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27. 其言说方式有非常随机的现场答问,也有构思严谨、论证严密、理论体系完备、充满思辨色彩的语录。(3)而《论语》给人的印象则是,孔子的思想缺乏理论深度,就像中国乡村随处可见的白胡子老爷爷一样,以致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不无讽刺地说,孔子只是一位“世俗哲学家”,而他的这一判断居然得到了中国近代以来许多哲学家的认可。

28. 君子成人之美。《论语·颜渊》

29.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论语》

30. 告别了“箪食瓢饮”的苦日子,经济逐渐宽裕的颜氏子孙并没有迷失自我。在重修颜氏宗祠、支持教育事业、修建村道村牌坊门等方面出资出力,做出重大贡献。

31.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孔子《论语》

32.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33. 孔子师徒语录被记录的时间,前后大约八十多年。(5)这些语录的汇总编辑传世,应经历过两个节点、三个阶段。

34.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5. 第二步,汉武帝即位后,为了完善人才选拔制度,正式推行察举制。元光五年(前130),汉武帝“征吏民有明当时之务,习先圣之术者”,使得征辟制形成了定制。从此,察举和征辟成为汉代的主要选官方式,称“正途”。察举制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征辟制度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即由皇帝或高级官员直接聘请有才干的平民或低级官吏,授职或提职。由皇帝亲自聘请的称为“征召”,其他官员聘请称为“辟除”。

36.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37. D项:《野草》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书前有题辞一篇,写于“五四”后期,收录了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作品以隐晦的象征表达了一个启蒙思想家在白色恐怖下孤军奋战的孤寂、迷茫与疑惧,同时表达出对“糊里糊涂生、乱七八糟死”的民众的失望与希望之情。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属于乡土文学。D项排除。

38. 日常生活中,竹筐、竹篮等还有部分需求量,因此花甲老人颜加明的竹编生活也还在继续,他是村庄里少数的坚守者之一。

39. 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一号楚墓出土了八百余枚竹简。其中,七百三十枚有文字记载。此墓兴建于战国中期的楚怀王二十九年(前300),竹简文字乃旧六国使用的东方系古文。郭店竹简其后经过整理解读,最终确定内含《老子》等其他十六种文献。

40. 孔子从十六个方面具体系统地论述了政治新儒的“儒行”。鲁哀公听了,真诚地说:“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说明哀公对孔子师徒这些政治新儒的仁义道德、坚持周礼的两个主要特征,开始有所了解,而且肃然起敬。《儒行篇》只记录了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次谈话,全篇一章,1200余字,无须另外编辑,即可独立成卷,独立成篇,独立传世。《儒行篇》内容重大,论证严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思想理论价值,但是《论语》最终未收。

41. 子曰: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连短信都不发,还怎么在江湖上混呢?给你发去我的一条短信,是为了证明我还在江湖混着。

42.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孔子《中庸》

43. 历史上孔子的语录被后人收录为《论语》。孔子幼年丧父,家道中落曾经做过管理仓库的官吏和看管牛羊的乘田。

44. 孔子是世俗政治新儒,但脱胎于六代政教杂糅的古儒,残存了古儒的许多特点,故孔子的本来面目,首先是教士,然后才是世俗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论语》编辑者剔除了孔子的宗教语录,孔子才得以以世俗政治家、思想家形象示人。

4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上)

46. D项: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北宋初年,商人发行一种纸币,命名为交子,代替铜钱流通。由此可知,宋朝商人们可以通过纸币进行贸易活动。D项排除。

47.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孔子《论语》

48. 其他代表性研究主要有:(1)李传军《〈孔子家语〉辨疑》;(2)杨朝明的系列论文,如《〈礼记·孔子闲居〉与〈孔子家语〉》讨论了与《礼记·孔子闲居》内容相对应的《家语·论礼》篇,认为“《礼记》本于《家语》”,说明《家语》非王肃伪造之书;(3)^v^生《阜阳双古堆汉简与〈孔子家语〉》以阜阳双古堆汉简为切入点,认定《家语》非伪书。另外,复旦大学邬可晶2011年博士毕业论文《〈孔子家语〉成书时代和性质问题的再研究》(裘锡圭指导),主张慎重使用《孔子家语》中的资料,认为出土的文献资料和传世文献只能证明《孔子家语》中含有从各种古书辑集而来的材料,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但并不能揭示其中王肃等后人窜入内容的真伪与价值。

49.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50. 有关“齐二十二篇”,班固也自注道:“多《问王》、《知道》。”换言之,即与“鲁二十篇”相比较,多出《问王》、《知道》两篇。至于“鲁二十篇”,在班固自注中则无任何相关记载。

51.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孔子

52.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53. 在农耕时代,颜氏农户大部分向外姓地主租佃土地,并以此为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土地改革的开展,他们才真正得到属于自己耕种的土地,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五十年代末,随着工业水平的发展,农户们顺应市场需要,通过种植甘蔗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收入。

54.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55. 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56.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孔子《论语》

57. 曾子说:“君子用文章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58. 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当今学术界大多认为《家语》不尽为王肃伪作,该书在研究孔子弟子方面,有比《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更明显的优势,而且还可以推进“孔老”及早期“儒道”关系、孔子的圣王观、礼乐思想等诸多议题的研究。已有证据说明《家语》早于《说苑》。有学者认为,在讨论颜回生卒年寿上,可以据《家语》纠正《史记》之讹。王德成等认为,因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价值,《家语》的史料价值超过传统公认的孔子研究的任何资料。

59.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摘孔子《论语》

60. 武内义雄《论语之研究》一书考察详细精密,其观点和结论当可充分肯定。说明“齐二十二篇”“鲁二十篇”等均非自汉初出现,亦不存在传授其学问的学派。传世的《论语》文本,应视为将汉武帝时期在孔子旧宅所发现的“古论语”二十一篇作为祖型的文本。

61. 因此,“我们在阅读、玩味这类问答的时候,不仅仅只是一种逻辑上的思想运动,而是能感觉到,我们和那些孕育了这些思想的人,有了活生生的接触”。因此在对《论语》进行文本梳理、语句分析的同时,他还这样以诗人的眼光来欣赏《论语》,以哲人的心灵来体悟《论语》,而这样的眼光与心灵,在诗人哲学家和辻哲郎的身上获得了有机的统也在他的这本不同凡响的《孔子》中获得了充分的展示。

62.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摘孔子《论语》

63.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论语》

64. 《论语》这部儒学经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6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66.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论语》

67.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摘孔子《论语》

68. 关于《家语》全书卷目,《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二十七卷,《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二十一卷,唐宋以后著录为王肃《家语》十卷本。今本《家语》十卷,四十四篇,三国时期魏国王肃作注,附有王肃序和汉儒孔安国后序。

69.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摘孔子《论语》

70. 周人读书既然全靠记诵,所读之书则应大都为易懂易记的短章,长篇大论难以理解,更难以记诵。如周人的必读书六艺,篇幅最长的要算《尚书》了,其篇章也都是短章,比较适合一般读者阅读理解记诵。《诗经》保存的远古史诗没有一首是长诗,也方便读者阅读记诵。

71.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孔子《论语》

72. 《论语·述而》:“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中国有很多自相矛盾的词语,比如“礼让为先”和“当仁不让

73.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74.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摘孔子《论语》

7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76.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77.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8. (易中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79.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80.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8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2.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83. 答案如下:

84.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85. 孔子(孔夫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86. 克。伐。怨。欲。

8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摘孔子《论语》

88. 在中年以后,他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后来升任司空、司寇等职位。后来周游列国,到处游说,晚年又回到鲁国从事讲学。孔子的言论,由他的门人整理成为《论语》,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89.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正直)、友谅(诚信)、友多闻(见多识广),益矣;友便辟(性情暴躁,惯走邪道)、友善柔(过份优柔寡断或和颜悦色骗人)、友便佞(心怀鬼胎。谄媚),损矣。 ——孔子《论语》

90. “举直错诸枉,^v^服;举枉错诸直,^v^不服。” ——孔子《论语》

91. 孔子在儒家思想成熟以后教授许多弟子。孔子生活的年代诸侯混战。没有诸侯愿意采纳儒家思想流派。于是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宣传儒家思想。在没有得到肯定的答复以后孔子回到家乡教书。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能者七十二位。

92. 孔子是有名的教育家,他的语录被收录后,就有了现在的《论语》!

93. 孔子《论语》属于语录体,言简意赅。而庄子的散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

94. 史上孔子及弟子的语录被后人收入《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95.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论语》

96. 作为《论语》的文本,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述及“六艺略”中的《论语》时,共录有“《论语》古二十一篇”、“齐二十二篇”“鲁二十篇”三种。有关“《论语》古二十一篇”,班固(32—92)又自注道:“出孔子壁中,两《子张》。”此即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时期,汉景帝之子鲁共王刘余为了扩建宫殿而拆除孔子旧宅时,从墙壁里发现的壁中书“古文论语”。由于该文本在《论语·尧曰》“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一句以下独立成篇,故有“子张篇"和“子张十九篇"两种。

9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摘孔子《论语》

98. 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 ——孔子

99. 《孔子闲居篇》记录孔子与子夏论诗,凡一章,近千字,是研究《诗经》极其重要的文献理论性很强,内容完整,篇幅较长,无须另外编辑,自可独立成卷,独立成篇,独立传世,《论语》也未收录。

100. 孔子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创建了儒家思想流派。主张恢复周王朝的礼乐制度秩序。主张克己复礼仁爱。

101. 孔子一直以来都没有入户。一天,他想去派出所入户,到派出所后问户籍管理员:“我想入户。”“把你的出生证、计生证拿来。”管理员道。“我没有啊!”“那不行!”“我是孔子啊!”“就是老子也不行。”“唉!连老子也不行,看来我只能到韩国入户了,他们都帮屈原老弟入了,那里什么证也不要!”孔子自言自语道。

102. 除了论孝的文章之外,曾子的作品还有《四书》之一的《大学》,以及《大戴礼记》中的《曾子》十篇。在孔门弟子里,只有曾子的著作流传到今天。《论语》里收录了他的十三条语录。在《论语》中,称曾参为“曾子”,孔门弟子里称“子”的,在《论语》里只有曾参和有若。可见《论语》成书过程与这两人的弟子有着密切关系。曾子的这些著作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大学》中的“三纲八目”,成为后世儒生进修的法则,而他在《论语》中的语录也几乎条条经典,几千年来广为传颂,至今仍流传不衰。这里我们列出几条,从这些语录中去寻觅这位古代先哲的思想光辉。

103. 就这样和辻把《论语》中尤其是跟孔子生平事迹相关的章节做了诠释,多有常人所不能道的可圈可点之处,读者不难覆按,自无需在这里多加引录,但我依然不避累赘,忍不住要在这里再引述一下和辻对《论语》阅读方法的提示。

104. 当年找工作,主考官问我哪年毕业,我本来是要说两千年的,结果一激动说:“两千年前”,更汗的是,主考竟然噢了一声说:“孔子的学生吧”。

105. 历史上第一个以“颜”为姓氏的人,是颜回的第十八世祖“友”,得姓时约公元前900多年间。颜氏家族在当时是鲁国的卿大夫,地位仅次于姬姓后裔,其后为春秋时期的鲁国望族。后代便多以“鲁国”作为堂号,以示荣耀。

106.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孔子《论语》

107.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108.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一部____著作。

109.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孔子《论语》

11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11.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12.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有72弟子,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子路,颜回……。

113.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114. D项:二胡始于唐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D项排除。

115.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丘《论语》

116. 该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117.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孔子

118.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19.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20. 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121.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22.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123. 孔子认为,人和人之间天然的存在等级差别,比如说,父亲和儿子的关系就应该比父亲和侄子的关系亲近,相互之间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平等的对待。所以,以血缘远近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关系,应当如何相处的规范,就是礼的内容。礼的具体行为仪式,就是礼仪。

124.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

125. 由此观之,鉴于“齐论”“鲁论”的学者都是生活于汉武帝以后的人,所以《汉书·艺文志》所记“齐二十二篇”“鲁二十篇”等只能是以今文重新抄写汉武帝时期出现的“古论语”的古文之异本。由此可知,传世的《论语》文本均基于“古论语”而成。

126. 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

127. 由此推想孔老夫子没来之前天有多黑。也终于理解燧人氏为甚要不辞辛苦的钻木取火,而山顶洞人为毛要拼着老命保留火种。

128.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129.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30.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131.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第八》)

132. 《论语》是由孔子及门下的弟子所编写而成。《论语》写自先秦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集中了孔子一系列的思想态度、政治想法、伦理主张、道德观念等。《论语》主要记载了儒家的中心态度与中心思想,并以孔子为主要代表,与其他四本巨著同为“四书”,孔子死后,《论语》被他的弟子整理编写,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集中反映了孔子及儒学的政治思想“仁”与“礼”,后作为儒学经典流传至今,儒学思想也一直被人们所接受。

133.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134. A.纪传体

135. 孔子语言特点是言约而义丰。

13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37. 克己复礼。

138.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语出。《论语·雍也》

139.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社会的变化影响了语言的发展,社会上存在大量名实不符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语言和社会间的关系就突显出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v^无所措手足。”

140.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论语》

141. 白蚁的频繁出没,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起居,是十分令人头疼的事情。在榜头镇溪尾村有一支白蚁防治队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可谓是远近闻名,他们消灭白蚁的脚步曾踏遍长江以南多数区域。

142.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论语》

143. 全本无删节,注释精当,译文晓畅明白,最大程度为读者解决阅读障碍。

144. 给你出一道有趣的翻译题:最自负的名字用孔子最讨厌的名字打最谦卑的名字。翻译是:老子用棍子打孙子。孔子怕棍子,有点邪恶哦,但愿你没猜出来!

145.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孔子《论语》

146.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4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上)

148. 如前所述,和辻不是专业的汉学家,他对《论语》的认识与理解主要依傍的是日本以实证见长的中国哲学名家武内义雄的著述。他引据的《论语》文本是武内义雄译注的岩波文库本,他对《论语》全书结构的把握也以武内的考辨为基础,作了推衍发挥。

孔子弟子的语录被后人收录为 合集101句

1. 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孔丘

2.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3.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4.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 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

6.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7.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孔丘

8.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论语》

9. 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10.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11. 历史上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被后人收集整理,变成了《论语》

12.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13.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摘孔子《论语》

14.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5. 庄子的语言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交融;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讲述道理,其寓言注重细节刻划和夸张渲染,具有寓真实于诡诞、超乎言意之表的特点;大胆借鉴神话传说,突破常规性思维的局限,展开奇异丰富的想象,富于浪漫色彩;文章汪洋恣肆,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泼辣,有时用韵,颇富有诗意.

16.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17.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摘孔子《论语》

18.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

19. 降低要求权宜。

20. 问你一个问题答对了你是聪明的猪,答错了你是大^v^:9月28日是孔子诞辰日,那10月28日是什么节日?想想,再想想!告诉你,是孔子满月!

21. 孔夫子背书箱——(里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打哈欠——(满口书生气)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孔夫子门前讲论语——(自不量力)孔夫子挂腰刀——(不文不武)孔夫子念文章——(咬文嚼字 )孔夫子教《三字经》——(埋没人材)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理(礼)

22.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3.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2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孔子《论语》

25.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摘孔子《论语》

26.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27. 全书以叙事为辅,以孔子的语录、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为主体内容,主要讲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在政治、伦理道德、教育、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思想主张,语言简练,浅近易懂。

28.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论语》

29. 中国六代的读书人,古史笼统称为“儒”(9);六代古书,古史笼统称为“儒书”本文将孔子之前的儒,统统称为政教杂糅的古儒;将孔子之后的儒,统统称为世俗政治新儒。(11)古儒的成分非常复杂,但大都具有政教杂糅的特色,其主要职责是协助天王诸侯卿大夫,用政治宗教两种手段治理一方,是中国最古老的乡绅兼教士。(12)

30. 不贰过。(犯过的错误不再重犯。)——孔子《论语·雍也》

31. 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与有教无类

32.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3. 民无信不立。 ——孔丘

34. 关键词:《论语》编辑;战国诸子;《礼记》;《大戴礼记》;世俗政治;

35. 清人范家相著《家语证伪》,将《家语》与群书逐条比对,发现“每事必有所出”,从而疑王肃杂抄群书。日本学者武内义雄《读家语杂识》以为,“今之《家语》,非全部伪撰,似尚存有古《家语》之文于其中焉”,“今之《家语》删去《荀子》及说礼之文,其余之材料,大体为古《家语》文,当是改篇次,加私家者”,从另一个角度支持上述《家语》之袭取、割裂他书的看法。

36. 从所载内容看,《家语》记录了孔子及孔门弟子的思想言行。据《孔安国序》所言,该书与“《论语》《孝经》并时”,乃“当时公卿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之所咨访交相对问言语”。虽然《家语》“属文下辞,往往颇有浮说、烦而不要者”,但“凡所论辨流判较归,实自夫子本旨”。

37.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摘孔子《论语》

38. 也就是说,传世文献在客观上显示,孔子师徒既是世俗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也是教士,与政教杂糅的六代古儒似乎并无不同。但这样的原始记录,却掩盖了孔子师徒作为最早的世俗政治新儒的本质特征,所以《论语》的编辑者最终剔除了孔子师徒的宗教语录,只收录了他们的世俗政治语录,这就突出了孔子新时代新政治家新思想家的本质特点。《

39. 人类文明早期的思想文化,无不人神杂糅,故所有的氏族部落国家,无不实行政教一体的治理方式,各族各国早期的酋长王侯都既是政治领袖也是宗教领袖,是思想家政治家同时也是宗教专家,各种各样的历史文献也无不具有政教杂糅的特点。

40.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摘孔子《论语》

41. 杨朝明先生将《家语》看作“孔子文集”,视其价值高于作为“孔子语录”的《论语》。杨先生认为,《家语》是由孔子的孙子子思领编而成,完全可以称为“孔子研究第一书”“儒学第一书”,该书对于全面研究和准确把握早期儒学更有价值。杨先生和宋立林兄的《孔子家语通解》,“在坚持学术性第一的原则下,充分考虑现状,对《家语》进行序说、分段、注释、翻译,适应更多的读者,以期有利于推动孔子、早期儒学和中国‘元典’文化的研究”。李学勤先生亲撰序言,希望“这部书问世以后,更多学者会来集中研究和讨论《家语》,《家语》的内容性质、成书过程、学术价值等等问题,都将逐次得到大家的共识”。

42.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3. 庄子是以寓言的形式说明道理的语言占到了十分之九。

44. 在孔子的弟子里,曾子以“孝”闻名。孔子以为曾子“能通孝道,故授之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子对于儒家的“孝道”有过很多阐述,据说“五经”之一的《孝经》为他所做。此外《大戴礼记》中的《曾子本孝》《曾子大孝》《曾子立孝》也都记载着他对孝道的论述。他的孝不仅表现在口头上,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双亲的供养也无微不至,流传下很多佳话。

45.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46.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7. 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论语》

48.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49.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论语卫灵公》

50.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孔子《孝经》

5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52. 学而不已,阖棺乃止。 ——孔子

53.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论语》

54. 曾子是孔子的“入室”弟子之一曾子弟子、孔子嫡孙、孟子祖师爷子思也是伟大学者,他们对孔子思想理论体系的理解,对孔学崇高历史地位、伟大理论意义的理解,不仅远远超过了孔子的“升堂”弟子,也远远超过了几乎所有的战国诸子。如曾子教导弟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思总结孔子政治理论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这些都是极其了不起的见解。这就是说,最终选取若干单篇语录,组装《论语》的曾子一派人,不可能不理解孔子长篇语录的伟大思想理论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他们在组装《论语》时,没有任何理由舍弃上文介绍、提及的那些长篇语录。

55. 这很明显是孔子学徒们的一种学究生活的座右铭。这三句话,并不是孔子在特定的什么时候,向特定的某个人说的话,而是要从孔子的话中,选出几句作为学园生活的座右铭时,被挑选、并列于一处的三句话。

56. 《辞海》“经”解释⑤指历来被尊崇为典范的著作或宗教典籍。亦指记载一事一艺的专书。解释⑥旧时图书目录指儒家经典部分。“典”解释①指可以作为典范的重要书籍。如经典。“经典”解释①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解释②古代儒家的经籍。也泛指宗教的经书。

57.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孔子《论语·子路》

58.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59. 六艺说理往往点到为止,没有严谨的构思、清晰的结构布局,也不需要严密的论证,读者要理解其中的道理,需要自己去慢慢领会。但到了春秋末期,君子们论述复杂问题时,已经出现了论证严密、层次清晰、结构复杂、动辄千言的新趋势,《左传》收有不少这类案例。但是这样的长篇大论,不太符合当时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也难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而且一般读者即使读了,往往也理解不了,记不住。孔子的长篇大论,自然也会遇到相同的问题。

60.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孔子《论语》

61. 他坚持研究经典必须“弄清书籍的来历,进行严密的原典批判”,这种努力是可贵的。然而《论语》成书既早,史籍中未见明确的编纂情况记录,编排既不易看出严密的系统,又语多片断且往往缺乏可相照应的语境,面对这样的古代文本,其实到现在我们也不具备彻底弄清其来历的条件。所以尽管武内功力湛深,作的推论乍看令人惊艳,细审之下必然仍多疑窦。

62.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丘《论语》

63. 祠堂作为宗族的象征,原是祭奠先人的场所,是传统耕读文化和农业经济的标志。祠堂也曾经是村民集会的主要场所,不管是全族大事还是婚丧嫁娶,都是在祠堂举行。但是,在当前城市化巨大浪潮的冲击之下,祠堂的传统功能渐渐丧失。在我县不少乡村,祠堂变身成村史展馆、农家书屋、曲艺社、专题展览室、老人活动中心和健身娱乐区等等。

64. 晚清时,皮锡瑞著《经学历史》,认为王肃有意“伪造”孔安国《尚书传》《论语注》《孝经注》《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五书”,“以相互证明”,且系“托于孔子及孔氏子孙,使其徒孔衍为之证”。

65.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66.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

67. 显然尽管当时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但孔子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但是卫灵公虽然表面工作做得好,却不给孔子安排事情做,都是些虚职,没有实权。前面我们说过孔子出行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卫灵公只搞表面工作不重用他,未免让人有些失望。

68. (拓展)十二时辰在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69.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十二章。

70.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与法家矛盾。

71.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72.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73. 颜氏入仙分支较多。颜回第六十三世孙茂聪公,于明弘治三年,由永春迁徙至我县,尤以榜头镇溪尾村居多。另有小部分居在赤荷村溪州、榜头街、坝下村、鲤城街道以及枫亭等地。

74. 《论语》不是纪传体著作,它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著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75.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6. 《论语》《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77.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论语》

78.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9.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8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81.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82.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83.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孔子《孝经》

84.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摘孔子《论语》

85.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先进篇)

86.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

87. 春秋后期,孔子在鲁国办私学,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有七十余人。《鲁国颜氏谱史宗亲录》中记载“从学孔子,为诸弟子冠……”为人们所熟知的《论语》中也收录了不少孔子称赞颜回的话,如:夫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体现了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评价和赞赏。“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体现颜回贫而好学、安贫乐道的品格,后人把颜回当时居住的地方称为陋巷,其街道也被称为“陋巷街”。日前,记者在我县榜头镇、书峰乡采访时,仍可见“陋巷传芳”的门牌匾额字样,可见颜氏后代对颜回思想品德的继承和追崇。根据对孔子语录及相关文献的记载,后人将颜回的为人和精神特点总结为:天资聪慧,学习勤奋;尊敬教师,德行出众;君臣协调,天下安宁的理想社会;顺从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因素。

88. 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八佾篇)

89.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摘孔子《论语》

90.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不是论语12章的。这句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

91.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92.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论语》

93.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出自《贞观政要·卷二·论任贤》。

94. 后世学者大多认为,孔学的精华都在《论语》中了,而我认为这很可能并不符合《论语》编辑者的初衷和传世文献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准确理解孔学的理论体系,应将孔学“普及本”与“学术本”一并学习,一并研究。我自己就有这方面的一点学习心得。我学习《论语》很多年,一直都想彻底弄清楚孔学的理论体系,可是非常艰难,工作很不顺利。

95. (拓展)A项:科举制从隋朝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由此可知,宋朝可以参加科举制。A项排除。

96. 那么,我们能够从先秦诸子当中,读出什么人生智慧?

97. D项:苏武牧羊,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大臣苏武等为使者出使西域同匈奴单于修好,由于汉朝降将鍭侯王的反叛,单于大怒,扣押了苏武等人,劝其投降。苏武宁死不屈,坚决不降,被迫沦为匈奴的奴隶在茫茫草原上放羊,19年后才回到汉朝。D项排除。

9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99. 经过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和建国后“^v^”运动,孔子在很多人眼里是中国历史的“罪人”,中国之所以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也被归罪于孔子的思想导致的。孔子的思想被认为是腐朽、落后、反动。其实,这样的认识,有些是出于别有用心的歪曲,更多是出于没有认真读过孔子的著作,人云亦云造成的。

100. C项:书成换鹅,来源于王羲之爱鹅的故事。相传山阴有一道士十分喜爱王羲之的字,得知王爱鹅成癖,为投其所好,养鹅一群。一日赶着鹅群造访王羲之求字,言以一鹅换一字。王应允,写就一卷《黄庭经》,道士喜出望外,即将所养鹅群悉数给予王羲之。C项正确。

101. 其目的应是:其凸显孔子世俗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的形象,使孔学完全成为世俗政治学;其让通俗易懂、短小易记的《论语》成为孔学的“普及本”,理论性很强的长篇语录成为孔学的“学术本”,二者共同确立孔学作为六代之学、六艺之学的理论总结和后世政教文史哲等学科理论渊薮的历史地位。《论语》选编工作对提升孔子形象和孔学地位的重大贡献,即在于此。

孔子弟子的语录被后人收录为 合集79句

1.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摘孔子《论语》

2.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3.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4.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5. 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事的原则。

6. 作为统一大业中的一环,秦始皇(前246—前210年在位)禁止一直沿用的地处崤山以东的旧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东方系文字,强制全国一律使用承袭西周正统字体,名为小篆、隶书的秦国字体。隶书是秦国官吏书写公文书时用的标准字体,通过行政机关之间的字处理迅速普及全国。即使时至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经过楚汉战争,至公元前202年汉朝成立,人们仍然继续使用隶书。然而,汉朝的人却视之为现代文字,并称其为“今文”。同时,将旧六国沿用东方系文字视为古代文字,称之为“古文”。

7. 执子之手,将子拖走。子说不走,好吧,关门放狗。

8.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论语》

9.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0. 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孔丘

11.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贝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共似的毛病。

12. 第二步,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例如:《呐喊》《彷徨》《野草》。而A项《华盖集》是1926年北新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鲁迅。《华盖集》与封建主义和洋奴买办文化思想作斗争,锋芒所指,已从广泛的社会批评转到激烈的政治斗争。《华盖集》不具有代表性乡土符号。A项错误。

13. 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

14. 孔子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与其最为卓出的衣钵继承者孟子统称为“孔孟”。

15.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孔子《论语》

16. 第一句是劝子路,不要参和进去,有生命危险。

17. 爱人。知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18. 子曰:“岁寒,然后知 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9.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论语》

20.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1. 《仲尼燕居篇》开篇道:“仲尼燕居,子张、子贡、子游侍,纵言至于礼。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语女礼,使女以礼周流,无不遍也。’”中间记录弟子请教老师关于礼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老师则一一作答。结尾道:“三子者,既得闻此言也于夫子,昭然若发蒙矣。”这篇语录理论性很强,内容完整,结构严谨,篇幅较长,将近1400字,无须另外编辑,自可独立成卷,独立成篇,独立传世。该篇《论语》最终也未收录。

22. 而大济镇格峰村颜氏后裔,是入闽始祖洎公后人于元朝至元十八年由永春迁入仙游富洋村。六代孙云居公迁居格峰。书峰乡锦峰村颜氏,同样系入闽始祖洎公后人迁居而来的。

23. 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绣出鸳鸯凭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经典不只是一双绣鸳鸯,还是一根闪闪的金针。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观点、立场、方法、思想、哲理的内涵,惟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理性之树常绿。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如天然放射性铀矿一样,有释放不完的能量。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v^说:“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都是永远的经典,早已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哲理的永恒。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朱自清《背影》中父亲饱经风霜的背影,小提琴曲《梁祝》中爱的旋律,还有^v^油画中的哲理,张旭狂草中的张力,也都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有了生命的启示。

24.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摘孔子《论语》

25. 以上“儒”“儒行”“儒书”三说,应该一并考察,不可轻轻放过。这些史料应可说明,孔子师徒虽然还没有完全褪净宗教古儒的神秘色彩,但更加注重君臣父子大礼、国家体统政治体统,更加注重现实政治,他们与那些既重视政治,又崇拜鬼神,特别拘泥于丧葬祭祀礼仪细节的古儒已经明显有所不同,孔子的新“儒书”也与六艺这些古“儒书”明显有所不同。这些现象早在孔子去世前后,就已经引起了鲁国乃至其他各国的高度注意。

26. 武内义雄(たけうちよしお,1886—1966)在《论语之研究》(东京:岩波书店,1939)一书中有以下论述:在汉武帝以前,由《学而》《乡d》组成的齐鲁二篇本,由《雍也》《公冶长》《为政》《八佾》《里仁》《述而》《泰伯》组成的河间七篇本,以及由《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子张》《尧曰》七篇组成的“齐论语"的原始形态等其他孔子语录,已经有流传。

27. 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叫做〈论语〉。〈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之作,里面主要的核心内容就是:仁。论语的论拼音就是lún,读第二声

28. 其后,北京清华大学于2008年在香港古董市场购入二千三百枚战国简。这些清华简内含有《尚书》、由二十三章组成被命名为《系年》的历史书以及记录历代楚都所在地的《楚居》等文献。

29.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30.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31. 其其篇幅既有许多几字、十几字、几十字的零星言论,如不编辑成卷成篇,则不便传世;也有动辄上千字甚至几千字,完全无须编辑,即可独立成卷、独立成篇、独立传世的长篇大论。而《论语》留给世人的印象则是,孔子说话总是三言两语,以致当下很多学者甚至以《论语》为例,论证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就是长于领悟而短于思辨,与西方人大为不同。

32. 刚、毅、木、讷近仁。

33.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摘孔子《论语》

34.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摘孔子《论语》

35.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孔子

36. 与朋友交,严而有信。 ——孔丘

37. 曾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不忘君子的修身准则,他一生也谨尊这些准则行事。他的这些准则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同样适用。为什么有的人让人一看就值得信赖,有的人让人一看就心有防备?为什么同等条件下有的人面试能成功,有的人就会失败?如果我们在平时的修养中时刻注重自己的神情和言语,那么在与人交往中就能够做到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也是曾子这位儒学伟人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格言了。

38. 由于是同类性质的著作,又特别言及了原典批判,白川静的话也许就是针对武内与和辻说的——毕竟和辻是武内最坚定、最著名的拥护者,宫崎也才会在涉及武内的观点时特别提到他。武内的学说既然不能成立,和辻某些立论也就失去了根基,这是显而易见、毋庸讳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第三章“《论语》原典批判”就失去了价值。

39.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摘孔子《论语》

40.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

41.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42.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43.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第一》)

44. 在此过程中,为避免打压,藏匿的书籍亦由“古文”转换为“今文”。由于汉初学者中有不少人出生于战国时代,既懂得“古文”书写,又在秦朝习得“今文”,属于通晓“古文”“今文”者,因此有可能将“古文”书籍以“今文”重新抄写。而免遭焚书之厄传至汉代的先秦书籍,也因之均被转换为“今文”文本。然而,到了汉朝成立三四十年后,那些出生于汉朝、只懂得“今文”的一代人开始占居了学者中的大多数,因此,虽然一部分人保有“古文”的知识,但“古文"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远去。

45. 战国诸子无论是否赞成孔学,大都经常引用孔子语录,不过引用的都是零星短章,尚未发现引用长篇语录的例子。(37)孔子师徒的短章语录便于理解,便于记诵,也便于传播,所以战国诸子读得多,用得多;孔子那些论题重大、理论性强、论证严密的长篇大论,战国诸子很可能读得少用得也少。战国诸子都是伟大学者,从他们所引孔子语录的情况,可以反向推测,他们应该很少阅读孔子的长篇大论。(38)孔子的亲授弟子和战国诸子尚且如此,一般读者很少阅读、很难理解、很难记诵孔子的长篇语录,也就不难想象了。

46.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47.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摘孔子《论语》

48. 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论语》

49.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50. 其《论语》只收录了孔子师徒的部分世俗政治语录,几乎完全剔除了他们的宗教语录,即使偶有收录,也只是表达子孙后代对鬼神祖先的孝心而已,而与灵魂不死、生命循环的原始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完全不同;其《论语》完全未收孔子理论性很强、思辨色彩很浓的长篇语录,只收录了部分零星政治语录。

51. C项:唢呐,中国双簧木管乐器。早在公元3世纪,唢呐随丝绸之路的开辟,从东欧、西亚一带传入我国,是世界双簧管乐器家族中的一员。C项排除。

52.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53. 君子名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54.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55. 叫《论语》。

56. 孔子曰: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57.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论语》

58.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9. 《论语》是儒家的一部典范之作,并且该书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0.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

61.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论语》

62.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丘《论语》

63. 曾子提出了“慎终追远”的概念,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在曾子看来,不仅要对自己的父母养老送终,而且还要时时追念自己的祖先,因为对自己的先祖有敬畏之心,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数典忘祖”这类事情的发生。我想起一个死刑犯人被押赴刑场前对记者说的一句话:“我对不起自己的祖先。”他到了另一个世界肯定是愧对先祖的,如果他心里早就有祖先的存在,也不至于有如此下场了。

64. 孔夫子背书箱——(里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打哈欠——(满口书生气)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孔夫子门前讲论语——(自不量力)孔夫子挂腰刀——(不文不武)孔夫子念文章——(咬文嚼字 )孔夫子教《三字经》——(埋没人材)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理(礼)

65. 而孔子论述重大政治问题和历史问题的长篇语录,少则上千字,多则几千字,很不方便读者阅读理解记诵。所以我推测,孔子的长篇大论,周代君子可能很少阅读记诵。这自然是《论语》的编辑者应该考虑到的。编书给读者看,编辑者当然要考虑读者的需求。

66.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67. 孔子周游列国回,又遇顽童垒城堡挡道,童曰:“先生,请绕行!”“孔子曰:“城市改造,道路扩建,此城堡需拆除。”随即碾压过去。

68.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论语》

69.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被后人整理收录在《论语》这部书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

70.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71. 第周人读书的习惯和学习孔子长篇语录的难度。我学习《春秋》《论语》《左传》许多年,发现周人引用诗书礼乐,都是随口就来,不假思索,虽然未必每一个字都符合原始简牍,但大致意思不至出错。我学习战国诸子时,也经常发现类似情况。《论语·尧曰篇》误收了孔门摘录的《尚书》片段,这应是他们摘录以便背诵《尚书》的简牍,因为与记录孔子语录的简牍放在一起,而被误收。(35)这些史料都说明,周人读书全靠记诵,与今人读书全靠网络检索,然后再去复核文本的习惯大为不同。

72. 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73. 孔子曰:“中午不睡,下午崩溃。”孟子曰:“孔子说的对!”

74. 《论语》是属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75.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并选错误项。(孔子语录被后人收录为)。

76. 这句话的出处是《论语》,是弟子们记录孔子和弟子的言论。这句话的选自《卫灵公篇》,全文讲述的内容有很多。而这句话主要是用来教导,告诉他们只会思考是没有用处的,学习也很重要。而只思考不学习也没用,必须两者相互结合,才能有好效果。跟《为政篇》里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差不多的。

77.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论语》

78.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79. 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刨造。比如教师一遍一遍讲数理化常识,如果他只教书而不从事科研,一生也不会成为数学或物理科学方面的经典人物。因为只有像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像伽利略发现了重力加速度,像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等才算是科学发展史上的经典。马克思创造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v^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论,^v^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这都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经典。它是创新,不是先前理论的重复。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只要写历史,只要再往前走,就要回望一下这些高峰,它们是一个永远的参照点。